查看原文
其他

ICI学术║在线教育如何转向融合式教学?杨晓哲副教授为您解难!


2020年春季,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在线教学维持着数以亿计的大中小学生和教师们的“停课不停学、停课不停教”,对稳定学校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后,在线教学是完成了历史任务后“功成身退”还是“升级改造”后进入可持续性发展?
继“战疫中的课程思考”系列之后,课程所崔允漷教授领衔团队在核心期刊《教育科学》第3期上发表了一组专题文章,对疫情下的在线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,希望能为后疫情时期及疫情以后在线教学的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。


今天,与您分享杨晓哲副教授的《在线教育:从权宜之计到融合式教学》


杨晓哲 副教授

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



在线教育:从权宜之计到融合式教学


引用来源



杨晓哲.在线教育:从权宜之计到融合式教学.教育科学.2020(3):17-18



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迫使全国中小学开展了超大规模在线教育。这一现象不仅在我国史无前例,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先例。疫情期间的中小学在线教育是权宜之计,也是教育探索新范式的一次踊跃尝试,虽然实施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,但却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探索历程。
一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对比差异


学校教育通过标准化的课程,结构化的教科书,同一性的课程进度,行之有效的选拨制度与考试评价,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。在线教育具有不同的教学时空、教学组织、教学主体、教学资源、教学评价等,促使其在个性化教学上呈现出不少优势。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点不同。


第一,线下教育交流更密切,线上教育时空更灵活。线下的课堂教学往往师生处于共同的学习场所,既在同一教室内。而在线教育理论上可以是任何地方,师生在物理空间上分离,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支持下的场所均可开展教与学。在教学时间上,课堂教学依据固定的课程表时间同步实时开展。而在线教育的上课时间更为灵活,可以同步实时进行,也可以异步非实时进行。在线教育可以采取回看与点播等多种方式,师生互动也可以更加多样化。但在线教育要注意控制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时长,避免对学生视力和身心健康造成影响。


因此,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在地点与时间上均有较大不同,线下课堂教学更容易密切师生关系,教室也更具空间和时间约束力。另一方面,在线教育则在时空上拥有更加灵活自主的特性,同步与异步的方式也为学习者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灵活度


第二,线下教育组织关系更稳定,线上教育教学主体更多元。中小学学校教育的教学主体往往是班级学科任课教师,有固定的班级人数。学校教育的组织关系方式相对稳定。在线教育教学主体较为多元,既可以是班级任课教师,也可以是来自于其他学校的教师,或是互联网上的教师。在线学习者对教师和课程更具选择权,但是教师与在线学习者并没有太明确的责任与义务。教师在在线教育中往往分工合作,运用各类富媒体资源,实现双师或多师在线教育。教师具有知识概念的讲解者、学生学习的教练、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、学习环境的设计师、学习数据的洞察者等多种专业角色。
第三,线下教育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,线上教育数字化资源较为广泛。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,主要通过教师以板书或多媒体辅助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。在线教育可采取直播、录播、点播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,教学资源呈现富媒体化。师生隔着屏幕以文字、图片、视频,互动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步或异步问答交流。


第四,线下教育采取纸笔阶段性评价,线上教育侧重嵌入式评价。学校教育评价往往采取标准化测验与考试的方式,以笔试为主。这种方式对于数据的记录、储存、分析以及长效追踪有较高难度。在线教育则采取标准化与个性化等多种测验方式,并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嵌入式评价、实时评价。在线教育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数据进行累计,基于教学过程的大数据与知识图谱进行个性化分析与诊断。


二、学校教育走向融合式教学


基于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不同特点与优势,基础教育将逐步走向融合式教学。融合式教学旨在重新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与学习的不同优势,将线上线下教学在时空与方式上进行全面融合与整合设计,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特征。


第一基于数字资源,赋能教师教学融合


在本次疫情期间,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组织录制了大量视频课程。一线教师能够更充分地组合优质教学视频资源,截取或选用共享视频课程,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,为学生提供生动、直观、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。通过任务,引导学生参与针对性的真实情境探究,促进学生的主观体验。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化与多样化,走向现代教育系统的合理分工与专业化发展。


线下教师与线上教师更加有序地进行配合,实现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学时空的灵活性。一线教师不再过多局限于知识的讲解,而是从常规工作中解放出来,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开展更具交互性、复杂的课堂活动或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辅导。一线教师更广泛地开展分工合作,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教练、学习团队的引领者、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、学习活动的服务官、学习环境的设计师、学习数据的洞察者。


第二融通互动平台,丰富学生学习方式


引导学生结合多种平台、资源与工具,进行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式学习。让教师与学生之间,学生与学生之间,教师与教师之间充分交流、平等交互、高频互动。构建开放的教学格局,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,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。在多平台的支持下,支持多样化学习方式,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教学。多种学习平台融通,为学生提供了记录、反思、创造、分享、交流的工具。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,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。


学生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知过程,体验学习的乐趣,并且让学生能够“低门槛”地基于产品设计进行学习。这样的学习方式,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、灵活解决问题,也能够培养学生不断探索,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广阔的人文视野。鼓励学生积极搜索,自主求证信息的真伪性与全面性,采用案例、问题、假设等多种思路组织教学内容,使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。


第三基于数据驱动,促进教学更加个性化


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可采集,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思考成果、过程中的提问与回答、学习同伴的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得以及时收集。教师能够通过课堂内外的过程性学习数据,针对性地设计不同教学引导路径,个性化地帮助学生的思维发展。面向不同层次教育的知识图谱是实现个性化授导的基础,借助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算法,可以不断发现学习中的规律,进行过程性的学习评价与个性化反馈。



三、后疫情时期,如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


疫情防控下的中小学在线教育,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全员在线的线上教育积极探索。以此为契机,推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进一步融合,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以融合式教学为核心,要把握三个重要环节:数字资源、流程再造、组织管理。


第一,教育部门统筹数字资源制作,建立更加完善的反馈与共享机制


各级教育部门总体协调统筹录制共享课程,完善全学段全学科的课程视频。需要充分考虑疫情后的正常教学情况下,使用空中云课堂的视频方式将更加多样化,避免照搬原有模式。全面开放视频课程,构建共创共享共用新机制。加强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建设,针对这次录课中的优秀课例进行筛选、研究,形成各学科的优秀资源类型,逐步完善与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库。进而,从视频库陆续升级到基于知识图谱的在线学习平台,通过知识标签或知识图谱完善课程建设与反馈机制,丰富课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融合共享,进一步增加学生和一线教师反馈渠道。


丰富课程视频建设队伍与机制,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合作。区、校也可组织教师制作课程资源上传,课程资源通过相应层级审核后,可在一定范围共享。探索网络课程资源及社会力量提供的公益性优质学习资源接收机制。并将视频资源融合到数字教材建设中,并力推教研员与优秀教师,丰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各类资源设计与分享。



第二,一线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流程再造,促进教师专业发展


疫情防控期间,不少地区探索了双师教学模式。该方式仅适合部分学校部分学科继续采用。但是,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流程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再造。推进对教师使用优秀视频教学的教研和典型经验推广,促进一线教师自我内化,转化演绎,迭代设计,对课堂教学进行线上线下的流程再造。加强教师在线学情诊断、教学设计、课堂组织、教学管理、学业评价等策略与方法培训,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。积极开展教师广泛线上交流,延续教师在线协作、在线培训、在线教研等高效模式。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形态,关注教师学科育人的专业发展。



第三,学校创新组织与课程管理,构建教育信息化新常态


学校因地制宜,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安排与教学管理。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混合教学课程方式,加大对教师合作、学生管理、教育信息化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,充分发挥与培养学生线上线下自主管理与协作学习的综合能力。后疫情时期仍然需要做好两手准备,不排除个别学校个别区域转回纯线上教育方式,学校、区域、市级等多个层面做好相应预案,并使得师生能够具备临时切换为线上教与学的能力。


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日常深度融合,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,注重数字化环境下积极探索基于情境、问题导向的互动式、启发式、探究式、体验式等课堂教学,注重线上线下作业设计,提升师生信息素养,并逐步采用各种智能化学习平台,以学生学习数据驱动学习分析与教学设计。充分利用互联网、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优势,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工具、学习支架;丰富媒体学习资源,推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学习,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。实现“教—学—评”的一致性,将嵌入式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,通过数据的采集、挖掘、分析和反馈,全面、精准、及时地促进教学改进。


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有赖于一个个严谨的研究!课程所各位同仁愿与同行学者和专家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踏实推进“为学生、为课程、为未来”的伟大事业!


往期精选



●ICI学术║竞争or合作?与刘钧燕博士一起探讨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未来走向!


●ICI学术║在线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?王小明副教授为您提供策略!


●ICI学术║在线教学如何重构规训与监控机制?陈霜叶教授与您探讨!

ICI学术║如何让非正式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展?徐斌艳教授与您分享!

●ICI学术║什么因素影响了中小学生家长的校外教育需求?刘钧燕博士以数据为您探析!


ICI学术║如何解决“在线”的学生一直“在学”?崔允漷教授为您解答!


ICI学术║如何规范校外培训?张薇博士透过数据为您揭晓!


ICI学术║能否挑战道德教育的“基本原理”?与高德胜教授一起探究!


ICI学术║如何监测学校课程实施中的评价?崔允漷、王少非教授为您解密!


●ICI学术║概念图怎么用才有效?王哲老师团队的实验研究告诉你

为课程·为学生·为未来

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